在水处理领域,胶体物质的去除是保障水质安全的关键环节。水中的胶体颗粒因粒径介于 1-1000 纳米之间,难以通过自然沉淀去除,且具有高度稳定性,而混凝剂的使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。深入探究混凝剂去除水中胶体物质的作用机制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废水处理工艺原理,优化处理流程。
胶体颗粒在水中的稳定性源于其表面带有电荷,同种电荷的相互排斥作用阻止了颗粒间的聚集,同时水化膜的存在也像一层 “保护膜”,进一步维持了胶体的稳定分散状态。此外,布朗运动使胶体颗粒持续做无规则运动,避免因重力作用而下沉。
混凝剂主要分为无机混凝剂(如聚合氯化铝、硫酸铝)、有机高分子混凝剂(如聚丙烯酰胺)和生物混凝剂。其去除水中胶体物质主要通过吸附电中和、压缩双电层、架桥作用和网捕卷扫这四种机制实现。
吸附电中和是指混凝剂在水中水解产生带电离子或高分子物质,这些物质会吸附在胶体表面,中和胶体颗粒的表面电荷,削弱颗粒间的静电斥力。例如,聚合氯化铝水解产生的多核羟基络合物带有正电荷,能够吸附带负电的胶体颗粒,使其电荷降低,从而失去稳定性。
压缩双电层则是利用混凝剂的反离子作用,压缩胶体颗粒表面的扩散层,使颗粒间的距离减小,范德华引力得以发挥作用,促使胶体颗粒相互靠近并聚集。以硫酸铝为例,当它投加到水中后,铝离子会与水中的阴离子结合,压缩胶体颗粒的双电层,破坏其稳定性。
架桥作用依靠有机高分子混凝剂的长链结构,这些长链分子能够同时吸附多个胶体颗粒,在颗粒之间形成 “桥梁”,将分散的胶体颗粒连接在一起,形成较大的絮体。聚丙烯酰胺的长链分子就像一条条绳索,把胶体颗粒串联起来,加快其凝聚速度。
网捕卷扫机制中,混凝剂水解产生的金属氢氧化物沉淀在形成过程中,会像一张大网,将水中的胶体颗粒捕获并卷扫下来,一同沉淀到水底。氢氧化铝沉淀在生成时,就能裹挟周围的胶体颗粒,实现有效去除。
在实际的水处理过程中,这四种作用机制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相互协同、共同作用,通过多种方式破坏胶体的稳定性,使其凝聚成较大的絮体,进而通过沉淀、过滤等后续工艺从水中分离出去,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。

重金属污泥稳定剂
飞灰稳定剂
高效重金属螯合剂
回到顶部
一键电话
解决方案
科研合作
关于瑞美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