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城市供水厂的庞大处理池中,或是工业污水净化的复杂流程里,看似清澈的水中实则悬浮着大量胶体颗粒。这些粒径在 1-1000 纳米的 “顽固分子”,凭借表面电荷的排斥力、水化膜的保护以及布朗运动,长期稳定地分散在水中,而混凝剂的加入,成为了打破这种平衡、实现胶体有效去除的关键。
水中胶体的稳定性源于其表面的电荷特性,同种电荷的斥力让颗粒 “彼此排斥”,难以靠近聚集;而包裹在颗粒外的水化膜,如同给胶体穿上了一层 “隔离衣”;布朗运动带来的无规则运动,更是让胶体颗粒难以因重力而沉淀。面对这样棘手的情况,混凝剂通过四大核心机制,完成了对胶体的 “围剿”。
吸附电中和是混凝剂发起的首轮 “攻势”。以聚合氯化铝为例,它在水中水解产生多核羟基络合物,这些带正电的物质如同 “电荷猎手”,精准吸附在带负电的胶体表面,中和其电荷,削弱颗粒间的静电斥力,使胶体初步 “缴械”。
紧接着,压缩双电层机制登场。当硫酸铝投入水中,铝离子迅速与水中阴离子结合,对胶体颗粒表面的扩散层进行 “压缩”。这就像缩小了胶体颗粒间的 “安全距离”,范德华引力得以突破静电斥力的阻碍,让胶体颗粒开始相互靠近,稳定性进一步瓦解。
有机高分子混凝剂则凭借架桥作用,在去除胶体的过程中发挥独特优势。聚丙烯酰胺的长链分子如同 “柔性纽带”,同时吸附多个胶体颗粒,在它们之间搭建起 “桥梁”,将原本分散的小颗粒串联成较大的絮体,使胶体颗粒的凝聚速度大幅提升。
最后,网捕卷扫机制给予胶体 “致命一击”。混凝剂水解生成的金属氢氧化物,如氢氧化铝,在沉淀过程中犹如一张巨大的无形滤网,将周围的胶体颗粒裹挟其中,一同沉入水底,完成最终的清除。
在实际水处理流程中,这四种机制并非按部就班地单独行动,而是相互交织、协同作战。从电荷中和到絮体形成,从颗粒靠近到沉淀分离,混凝剂凭借多元的作用方式,高效地打破胶体的稳定状态,让水中的胶体物质从分散走向凝聚,最终通过后续沉淀、过滤等工艺彻底从水中分离,为水质净化奠定坚实基础。

重金属污泥稳定剂
飞灰稳定剂
高效重金属螯合剂
回到顶部
一键电话
解决方案
科研合作
关于瑞美迪